【我的扶贫故事】王源:脱贫产业齐开花 真帮实扶带致富
来源:天眼新闻    发布日期:2020年11月06日

  从种玉米到种菌草,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新塘村仅用了3年不到的时间便形成了以菌草为核心的产业链,年产值超300万元,人均增收达8500元。成绩单一亮出来,我这个驻村第一书记,感动非常自豪。
  
  别的驻村干部被选派之前,单位领导要提前做思想动员工作,我是主动请缨到脱贫一线的。
  
  2017年9月11日,我收到了选派调令,当天便立即驱车赶往新塘村,连夜召集村支两委干部和部分村民开座谈会。
  
  “村里有多少贫困户?”“条件最艰难的有哪些?”村支两委被我问懵了,村民则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不清楚。 

王源(右一)与新塘村翁坝、翁扛组小组长深入沟通、制定措施,加快村自来水工程实施进度 

  于是,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与村民促膝长谈,摸清村情村况和民情民意——村里基础条件落后,村民发展动力薄弱,村支两委干部缺乏点子。  

  为此,我从组织村干部为805户村民通自来水干起,引资30余万元把原先的塑料小口径水管改为不锈钢大口径水管,抽水配变容量也从20千伏安增至100千伏安,并安装智能净水器。村民王元忠高兴地说:“用水高峰期不再停水,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喝上安全放心水。”

  若一个县的每一个村都只发展相同的产业,那么在市场不足够大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产量过剩,导致产值下降。

  为此,我一边上网搜资料,一边到省外进行实地考察,单海南一个省就去了5次。结合新塘村土地状况和自然环境条件,经过7个月的反复比对筛选,我最终确定种菌草。 

王源(左)仔细了解菌草生长情况。王之能 摄  

  难题接踵而至。“菌草是什么?”“有什么用?”“种草能赚什么钱?”面对村支两委和村民的质疑声,我拿着从省外带回的菌草样本进行宣传,当着村民的面给鸡喂食菌草,以实际行动表明菌草可以喂养牲畜。
  
  现在,全村有500亩菌草,每到收割季节总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。500亩菌草一年最少可收割3次,年产1800吨,按照年初的订单,产值近90万元。
  
  如今,菌草种植已从新塘村延伸到紫云自治县板当镇,种植面积约2000亩。
  
  伊拉兔养殖场是我们的另一大富民产业。伊拉兔都非常健康,长势也非常好,因为我们喂养兔子有“秘方”。“秘方”便是指用菌草研磨、加工成的颗粒饲料。 

王源(左)查看伊拉兔的育种情况,并高兴地为刚出生不久的小兔崽拍照留念。谭镇林 摄 

  建好颗粒饲料厂,打通菌草种植和牲畜养殖的连接点,形成农、殖、加工一体的产业链条。产业链越丰富,村民的就业选项就越多,带动的就业人口也越多。目前,全村产业拉动就业60人,每人年增收3000余元。

  我们还鼓励村民免费“代养”伊拉兔等牲畜,调动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,实现在家里上班。

  2019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。种下草根,挖掉穷根,收获希望。决不能落下一人,一定要干出成绩,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、生活越过越好,这便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的。
  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彪 整理


上一篇:【我的扶贫故事】丁凯:真帮实扶从“外人”变成“家人”

下一篇:【我的扶贫故事】吴兴兰:“姨妈”干部的扶贫路

视频点播更多>